在從小的學習中,我們應該就學習過“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,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這樣的關于學會珍惜,避免浪費的古詩!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,孩子們生活優(yōu)越,衣食無憂,浪費在所難免。對孩子們的浪費行為,我們要講究方法,做好表率,因勢利導,幫助孩子逐漸養(yǎng)成勤儉節(jié)約的好習慣。但是,在孩子的潛意識里,可能會對錢并沒有什么概念,所以自然而言對于節(jié)約或者說自己的浪費行為也是覺得沒什么不對的或者對的。當孩子出現(xiàn)浪費行為的時候,家長怎么教育:
自己的事情自己做
告訴孩子,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事情要做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做過幫助父母做事情,家長可以給一點報酬,比如幫忙洗碗,給五元,幫忙拖地,十元,跟孩子明碼標價,錢不是隨便來的,你也不能可能輕松就可以買一個兩三百塊錢的玩具。
要讓孩子有一種自己的事情自己做,錢是需要付出才能得到的。
帶孩子去農村或者農家樂體驗
帶孩子多去幾次農村或者農家樂生活,告訴孩子大米是怎么長出來的,蔬菜是怎么長出來的,怎么洗菜,等等,讓孩子知道,他每天吃的用的都是花費了金錢或者農民花了很長的時間種出來的,不能隨便浪費。
吃多少盛多少
很多孩子吃飯的時候有這樣一個壞習慣,總是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,但是事實上自己有根本吃不了那么多,但是就是想什么都占有,這個時候家長要教育孩子吃多少盛多少,盛那么多自己不吃,其他人也吃不到了。
如果孩子還小的話,家長平時多注意,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及時教育,孩子可以改正這些毛病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