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高考改革未來的趨勢,文理不分家將成為主導,原綜合科目考試改為在史、地、生、政、理、化六科中自選三科,那么,文理不分家之后,更多的學生有可能會傾向于他們觀念中認為比較簡單的歷史、政治這樣的科目,但事實上歷史和政治并不如大家所想像的那么簡單。
沒有學科思維“玩”不轉!
在長春一所高中任教多年的王老師說,歷史是一個打低分兒很容易,打兒卻十分不容易的一個科目,它既需要一些基礎的背誦,又需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。
什么樣的綜合能力呢?就是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調(diào)動串線的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,這樣就會對考生有更多、更高的要求。
例如,在歷史科目的考試中學生經(jīng)常會發(fā)生這樣的疑問,這些歷史事件,我似乎都背過,但是怎么一到答題上我就不知道該答什么呢,或者我背的怎么沒有一句話能夠運用到題目當中呢,這就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分塊記憶的,沒有系統(tǒng)的去串聯(lián)起來,所以在答題時很難答到踩分點上,不會取得很高的分數(shù)。
此外,學生要學好歷史還需要具備的歷史學科的思維能力,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,因為歷史的命題,大多是根據(jù)事實基礎上考查理解程度,所說的思維能力也就是理解題目的能力,是一個基礎能力。
死記硬背是“大坑”
學生和家長較大的誤區(qū)是認為只要背了就能夠拿到分數(shù),其實這是不正確的,歷史的考題它的答案生成確實都是建立在背誦基礎之上的,但需要結合題意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靈活運用較后生成答案(家長和學生可以找兩道近三年的高考歷史題,作為一個印證)。
現(xiàn)在大部分學生學的都是單線兒歷史,而不是串線歷史,因而學習歷史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,在記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和運用,理出一條線索,找出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,弄清每件史實前因后果。
此外,較重要的是在學完歷史之后,你需要將的中外事件進行一個串聯(lián),因為,中外事件這種考試題在當今乃至以后都是一個重要的考試點,只有“結合體”才能寫出這種題的答案。
歷史也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
學生在課堂上學習過程中,課本上的知識內(nèi)容已在學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種固定的理解模式。但是,課外閱讀對知識點會做到更好的補充,更的做出一種解析。
只要堅持閱讀,一些隱性的好奇、懷疑,就會在這個閱讀過程中得到解答。因此,課外閱讀是一種自我學習和對歷史理解整合的過程,對于高考生來說這是一種提數(shù)的途徑,你儲備的知識閱讀越深,在高考中競爭力越大。
此外,歷史的課外閱讀不像其他學科那樣枯燥,可以說和讀故事差不多,既娛樂又能學習,并且對語文寫作方面也間接提供了素材,另外,通過閱讀也會對自己的社會觀、人生觀有所改變。
關注國際、國內(nèi)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熱點問題
長春一所高中的李老師說,現(xiàn)如今考題的形式越來越靈活,越來越新穎,對答題的技巧有很高的要求。學生在掌握課堂基礎知識的同時,還要有能力應對這些新形勢、新要求,增強對材料的解答能力,這就要求學生多關注電視、報紙、網(wǎng)絡的時事新聞,例如,領導人的指導思想和主要講話,“兩代會”的政策法規(guī)及當下的時事熱點新聞話題等,從而做到“以史鑒今”。
所以來說,歷史的靈活性大,歷史學科的答案沒有之規(guī),沒有所謂的“套路”和“套話”,所以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(zhàn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