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表現手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,古詩詞作為我國古代文學體裁的一種流行趨勢,很多詩詞人都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,之所以成為千古名篇,是因為這些古詩詞的哲理和含義放在如今的社會也適用,這就是古詩詞無法被替代的魅力所在。大家學習過王維的《鳥鳴澗》嗎?有人說這是一首具有爭議的五言絕句,你怎么看呢?這首詩有什么爭議呢?伊頓教育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王維的《鳥鳴澗》的賞析以及理解,大家看完之后肯定會有所啟發(fā),好好欣賞一下這首詩吧!
首先,說說引起爭議的地方:
1、在格律上,首句和結句都可算是小拗句式,問題不大。但第二句,三平尾了,而三平尾是格律詩的大忌。
2、春、山兩字重字,在短短二十個字中,就有兩個重字,怎樣都說不過去。
3、八月香,是秋天的意象,但這首詩寫的是春山,意象不統(tǒng)一。
所以有人認為,之所以都說這首詩好,較主要是因為為摩詰所作,若是今人作品,會被批得體無完膚。
以下先說說我的意見,然后大家也討論一下。
這首詩是王維為題友人居所而作,是《皇甫岳云溪雜題五首》之一。因此,是帶有寫生性質的山水詩。
一、起句:人閑落
在讀者的感知和詩人創(chuàng)作的共同體驗中,都是一個秋天的意象。至于這句詩,批評家們有兩種解釋:
其中一種解釋,是說有春花、秋花等不同品種,此處所寫的是春桂。另一種解釋則認為,在文藝創(chuàng)作中,不要照搬生活,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的事物,在文藝創(chuàng)作中說出也是允許的。
個人較為贊同第一種解釋,但在創(chuàng)作習慣上只要離開了秋天,就要加以說明,如寫成“春桂”。王維這樣處理,我認為非寫詩之正筆,不能以此為訓。
二、承句:夜靜春山空
這是備受推崇之句。《而庵說唐詩》云:“夜靜春山空”,右丞精于禪理,其詩皆合圣教,有此五個字,可不必更讀十二部經矣。”人閑、夜靜、山空。閑事、閑情、閑趣。營造出空曠靜謐氛圍,為轉句做足鋪墊。這句子,格律上屬“三平尾”,有人認為,此乃格律詩之大忌。盡管在詩詞創(chuàng)作上,我是極其重律的聲律控,但對“”們的這忌那忌,從來都是不以為然。據統(tǒng)計,在唐人五絕作品中,出現的“三平尾”句子,約占作品的百分之一。而較重要的是,我們不能唯格律論,聲律也是一種創(chuàng)作方法,其是要為主題、為情感表述服務的,就正如此句子。
為什么“三平尾”是律句之忌,因為這種句式缺乏起伏變化。但“夜靜春山空”表現的就是一種心如止水的靜謐,恰恰是不需要起伏。所以,我認為此句的“三平尾”,為摩詰有意為之。我們要重律,但不能唯律。
三、轉句:月出驚山鳥
“驚”字煉得甚警。徐文弼說:“有此一“驚”字,愈覺寂然。”起承句已為靜謐空曠做足鋪墊,轉句因月出而生變,用反襯的手法寫足了“空”、“靜”之意。
四、結句:時嗚春澗中
《詩境淺說續(xù)編》曰:昔人謂“鳥鳴山更幽”句,靜中之動,彌見其靜,此詩亦然”。《詩法易簡錄》云: 鳥鳴,動機也;澗,狹境也。而先著“夜靜春山空”五字于其前,然后點出鳥鳴澗來,便覺有一種空曠寂靜景象,因鳥鳴而愈顯者,流露于筆墨之外。一片化機,非復人力可到。
盡管因月出而使環(huán)境生變,但鳥并沒有飛起,只是在林木間偶而發(fā)出叫聲,使整個山澗顯得更加空寂。摩詰論禪理也。全詩四句二十個字,句句都是以白描的手法寫景,但無一句不是詩人的感知。純是化工,功力稍淺者則不可為。
較后,盡管眾多編者及文章都將此詩歸入律絕,但個人覺得還是歸入古絕為宜,但也有人認為入古絕又過于近律了。想來王維作此詩時,根本就沒有想到,后人還有古絕、律絕之分。還是那句話,聲律應該為主題服務,為情感表述服務。是古絕還是律絕,并不重要。
學習完以上對于王維的這首《鳥鳴澗》的全詩賞析,大家是不是對這首詩已經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呢?古詩的學習越來越受重視,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背誦不理解,要好好分析古詩的意境和寫作手法!